🌓
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个科技公司的灵魂人物,其实不是“技术最牛”的那个人

admin 2023-12-1 20:01:27 81154

前几天,Open AI的内讧让我觉得很搞笑。


率先发起政变的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明显是被别人(大概率是Quora的CEO)给当枪使了。他为什么那么容易被别人当枪使,为什么敢把CEO赶下台?


因为,他具有很多技术人的通病——过于单纯,对组织、融资这些事情没概念,也没有人文方面的常识;他甚至都没有搞清楚,究竟谁才是公司的灵魂人物。


在《OpenAI政变背后是科学家创始人的悲歌》一文中,作者说:“这其实是天才科学家奋力一击的故事——OpenAI的灵魂人物不是CEO Sam Altman,而是其创始人之一、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


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Ilya Sutskever的心声,也代表了很多投资者、观察者对科技公司的理解。但要我说,这种理解,是相当无知的。


一个幼稚到极致、完全不考虑在不做周密部署的情况下就将CEO赶下台会有什么后果的人,也配得上成为公司的“灵魂人物”?既然他是公司的“灵魂人物”,那在跟CEO三观不合的情况下,他为何不带领那些拥戴他这个“灵魂人物”的兄弟出去另起炉灶?


一个人算不算公司的灵魂人物,得看他是不是对公司的发展贡献最大的那个人。那么,对公司的发展贡献最大的那个人,一定就是技术最牛的那个人吗?


如果你对这个问题给出的答案是“是”,那么,你再想一个问题:在一个军事组织中,对组织的贡献最大的人,一定是那个武功最高强/军事才能最强的那个人吗?难道,宋江集团的灵魂人物是林冲、关胜这些武将,刘备集团的灵魂人物是关羽、诸葛亮?


实际上,对一个公司的发展贡献最大的,是那个最有能力将各种生产要素(主要是人才和资本)组织起来、并让这些生产要素高效运作的人。在过去的一年多里,我曾多次强调一个观点“企业家/CEO的本质,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就是这个意思。


就在我刚刚觉得Ilya Sutskever把自己当成Open-AI的灵魂人物“很傻很天真”的时候,我又在一些文章中看到了微软CEO Satya Nadella 在 Altman 被开除后发布的帖子。这则帖子,就是针对政变发起人Ilya Sutskever和临时CEO的——


你们的一些顶尖研究人员已经辞职,如果说有一件事 Sam Altman 特别擅长,那就是筹集和部署资本(一些知名风投公司已经准备好支持 Altman 组建的任何新企业)......Sam 将成立一家新公司,获得 10 亿美元投资,并向所有即将成为你们前同事的顶尖产品人员和研究人员发出 offer 邀请。


所以,下周,你们将失去你们的顶尖交易制定者、顶尖研究人员、顶尖产品专家、顶尖合作伙伴和顶尖投资者,拥有一个单位经济效益非常糟糕的业务。


别忘了 —— 你们两个都不是企业家。你们从未经历过向许多投资者推销、经历整个过程并最终达成交易前所伴随的严厉拒绝。达成交易是最困难的。有时投资者会说 yes,但他们并不是真的这么想。有时他们甚至会签字,但仍然不会汇款。


你们将需要经历所有这一切,承受痛苦和拒绝,感受到为你们的团队成员提供生活所需的巨大压力 —— 他们要支付房贷、车贷和孩子的学费,他们是和你在上一次公司野餐中一起玩耍的那些人。


当你们对市场的现实感到筋疲力尽时 —— 你们将把 OpenAI 完全卖给微软,并在西雅图的 4 号楼中担任全球首席产品经理,那里一直在下雨。


微软永远不会解雇你们,Satya 总是会对你们说正确的话。但在你们的内心深处,当你们看着 Netflix 上关于 OpenAI 的电影,Joseph-Gordon Levitt 的妻子扮演一名通过 Google Meet 解雇 Sam Altman 的董事会成员时,你们会思考并意识到,你们本来拥有过一切 ——你们本可以执掌一家价值万亿美元的公司。


历史会忘记你们。Sam、Greg 和其他人会继续前行并忘记你们。在任何情况下,e/acc 都会建立基本的 OpenAI 替代品。


微软CEO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我用一句话来概况一下:在Open AI,只有被你们赶下台的前CEO Sam Altman才是优秀的生产要素的组织者,你们其他人都不是。


一位网友用很平和的语气指出了Ilya在这个过程中犯的错误: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行为。而且在开除Altman之前,也没有和其他的高管、投资人和利益相关者商量过,从而确保自己会获得支持。对于投资了超过100亿美元的投资者,你有义务必须和他们提前沟通,而你却没这么做。


Ilya Sutskever本以为自己是公司的灵魂人物,只要振臂一呼,就能天下云集相应,结果呢?呵呵。他最终不得不打自己的脸,跟其他员工联名呼吁前任CEO归位,正是因为,在被现实尽情地嘲弄了一番之后,他总算搞明白了究竟谁才是公司的“灵魂人物”。


当然,这种“搞明白了”距他真正理解“公司的灵魂人物,本质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之间应该还会有不小的距离。


今天上午,投资人王煜全在《为啥OpenAI的700个员工一定要Sam Altman回来?》在一文中也谈到了“科技企业家是推动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OpenAI的‘宫斗’故事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在个别情况下,首席科学家、某个技术大牛确实也会成为公司的灵魂人物(如Mobileye、地平线、光轮智能就是如此),但其本质原因,也不在他“技术最牛”,而在于他是优秀的成产要素的组织者(能吸引到人才加盟、能搞定资本)。


在一个优秀的“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同时也是科学家的情况下,公司的融资往往会特别顺利,因为,成功的概率“显而易见”。当然,很多投资者并没有搞清楚,他究竟是在冲着对方的哪一种身份投资的。


然而,如果一个优秀的“成产要素的组织者”并不具备技术背景,那他领导的科技公司,大概率很难取得投资人的信任。比如,商用车无人驾驶赛道中在落地方面跑在最前面的公司易控智驾,在过去几年就一直因为CEO“不是技术背景”而不被看好(当然,到了2023年,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其实,不仅是许多投资人意识不到公司的灵魂人物应该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我自己之前也意识不到。


2019年初(那时,易控刚成立不久),有一次跟Wason闲聊时,我曾问他:“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技术大牛,有的甚至凭借个人在圈内的号召力聚拢起一批技术大牛,作为一个不懂技术的创始人,你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Wason很淡定地说:管理能力。

当时,我虽然嘴上没说什么,但内心里或多或少有些嘀咕:“在一个技术驱动型的产业里,管理能力可以成为核心竞争力吗?这大概是一个技术盲的自我安慰吧?”

但此后几年,在观察了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内斗、核心人才频繁离职的现象(扩张过快,组织建设、文化建设没有跟上)后,我开始理解Wason所说的管理能力是什么意思了。

Wason虽然不懂技术,但他可以跟技术大牛一聊就两三个小时。而且,能把一帮资深技术专家聚拢在一起。

2020年初,笔者有一次跟易控智驾的两位员工聊一些行业八卦,当时有人设想某两个牛逼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合并了会怎样,然后他自言自语:“两位创始人都是牛人,在一起肯定谁都不服谁,谁来当CEO是个问题。”这时,另一人开玩笑说:“可以让Wason来当CEO啊,这两个技术大牛都服Wason!”

当时,我很好奇地问了一句:“原来,在你们眼里,Wason是个刘邦式的人啊?”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注意到,几乎每个跟Wanson比较熟悉、且有过创业经验或管理心得的人,都认为Wason是个“刘邦式人物”。


“刘邦式人物”是怎么管理公司的?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我感触最深的是,跟我认识的大部分CEO明显不同的是,Wason的时间不会被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占据,而是聚焦于人才、组织、战略等核心时间上。


【Wason的时间如何分配,尤其是他的时间“不会被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占据”,这一点并不是他自己或者他的任何一位同事告诉我的,而是我自己“洞察”到的,可能连Wason自己也很惊讶我是如何“洞察”到这一点的。


我自己也算是一位创业者,但坦诚地讲,我不及格,我的管理能力太弱了,我的大量时间都被“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占据着。我经常对此感到格外苦恼,但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这也让我对其他公司的创始人会不会有大量时间被“事务性的工作占据”格外敏感,因为敏感,所以,洞察力就特别强。


至于具体是怎么“洞察”出来的,我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然而,“刘邦式人物”的价值,也只有那些认知水平比较高、能够跟“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共情的人才能认识到。普通的投资人,尤其是体制内投资人,对“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完全没概念,他们更关注的问题:唐僧、刘备、宋江这些人的“武功”是不是足够高强,如果“武功不行”,那你就不适合当CEO。


两个月前,一位长期关注半导体赛道的的朋友跟我聊天,针对国内投向“硬科技”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的大量资金都被浪费,这位朋友痛心疾首地表示:


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各级政府官员、体制内投资人,都太相信院士、科学家了,导致那些以院士、科学家作为“灵魂人物”的公司融到了太多钱、拿到了太多的补贴,但实际上,大部分院士、科学家都不具备企业管理能力,实践也证明,投往这些团队的钱大都被糟蹋了。


这其实就是在变相地说:政府官员和体制内投资人,大多认知水平不到位,搞不明白企业家的本质应该是“生产要素的组织者”、更搞不明白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很难成为合格的“成产要素的组织者”。


PS:


1.如果您好奇我为什么说易控智驾CEO Wason是出色的“生产产要素的组织者”,可点击超链接阅读《矿山无人驾驶的“奇点时刻”》一文附件的最后一章。


2.如果您好奇为什么大部分科研人员都很难成为合格的“成产要素的组织者”,可点击超链接阅读九章观察之前的文章《“做技术的人,大多缺乏系统性思维”、“越缺什么,越不想补什么”》《只掌握“高维知识”的人,容易沦为被统治阶级》与《无人驾驶公司为什么内斗频发》。



END




我们的小号九章观察——一个致力于“瞎逼逼”的纯观点类公众号。


九章观察将对自动驾驶行业的观察、对公司管理的反思与对人生的思考结合起来,给产业观察注入“鸡汤味”,给鸡汤文注入“科技感”。








写在最后



注:加微信时务必备注您的真实姓名、公司、现岗位,谢谢!



推荐阅读:

◆数据闭环能力、模型的泛化能力,决定了你跟高手的差距||《九章观察》发刊词


◆对自动驾驶方案“分开定点”,难度为何会远超预期?

◆创业者该多追“利”,少求“名” | 一位自动驾驶创业者的反思


◆仿真意识、仿真能力,决定了普通人跟高手的认知差距


◆当李想对自动驾驶从“嘴上重视”转向实质性重视


◆传统车企自动驾驶团队的“凤凰男困境”

扫一扫

112669.jpg
随机推荐

最新主题

0 回复

高级模式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