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BIM云平台哪个好一点?

快乐鼠-xy 2022-11-5 18:12:42 70246
目前bim说平台的很多,哪个强一点?
鲁班与广联达现在把bim平台说成了成本,显然问题很大;ebim与奇境则强调轻量化;bimex功能比较全面,就是新出的,不知道稳定不;pw与valut基本就是日薄西山了,文档管理到家,也不指望了;据说现在鸿业与探索者也出了bim协同设计,好玩的很; 原GTeam现在叫天宝什么来着好长时间也没看到人用;dbworld是从一个国外的软件改过来的,实际上也没有几个成型的客户。说来说去,似乎问题都很大。

扫一扫

随机推荐

最新主题

5 回复

前一阵,我们发了一篇文章《BIM云平台对比测试:我们一起把事情搞清楚》,发愿花一些时间,把主流的BIM轻量化云平台产品归类整理,并做对比评测。
没想到这个坑挖得有点大,这篇内容成为了BIMBOX成立以来最难产的一期。
我们花了一个多月拜访各界人士,收集了大量的建议,又花了很多天把参加测评的平台从头到尾摸一遍。
到了真刀真枪的对比时,我们发现了非常多的困难。
最大的问题是功能难以归类。
比如:某个软件把「图纸与模型的联动」功能归类为二三维联动,而另一个则把图纸功能归类到模型树里,再另一个又把它放到漫游里。而不归类又没法对比,这种问题几乎在每一项对比中都存在。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难保证绝对公平。
比如:有些平台支持非常详细的画面设置,有些平台则不支持;有的可以自定义渐进显示的开关,有些平台强制打开,又有一些平台则是强制关闭,测试流畅度的时候,很难做到同等画质下流畅度的公平对比。
但是,无论怎么说,发下的愿,我们就想各种办法去实现。
无论怎么难,最终我们都需要选择一个视角,来「霸王硬上弓」的对比。
我们选择的评测视角,就是平台使用者的视角。
你会看到,评测中某些指标对一些平台来说并不公平,比如注重流畅可能会牺牲一些功能;比如定位为设计平台,会有很多施工功能不具备;比如引擎类产品并没有提供现成的功能,会在对比表格中显得不好看。
但如果站在用户的角度来看,产品经理的选择和取舍,并不一定与所有用户的需求匹配,甚至不一定被所有用户所理解,这也是产品经理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就面临的现实。
用户的选择是残酷的——也许他们需要简洁和极致,也许他们需要大而全,也许他们就需要低价格。而开发者们只有一个办法来筛选用户、和用户对话,那就是产品本身。
市面上有上百家BIM平台,我们选择的唯一标准是:看到了上次的文章,主动联系我们并保持长期配合的企业,即没有知名度的先后,也没有主观筛选。
我们无意通过对比给大家推荐某一款产品,而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测试的思路,未来你在选择其他平台的时候,至少可以按照这个流程来测试一遍。
这份报告不求「权威」,只求「认真」。这一期,我们尽最大努力,藏起自己的态度,只把数据摆给大家。
废话说完,下面正式开始评测。
参与评测的产品

MExX4f4L4fdZf3ol.jpg

注:
1.表中最后一项,产品代表功能开发完毕,不可(无需)再进行二次开发,直接对接业务。引擎代表提供底层文件格式解析、模型图纸浏览、BIM数据存储等基础功能,购买者可以(需要)针对自己的业务进行二次开发。
至于是否提供企业定制开发服务,则根据各家销售政策来定。比如CCBIM属于「产品」类型,但提供收费定制开发服务。
2.B/S代表使用浏览器即可直接打开项目、使用功能;C/S代表需要单独安装客户端软件才能使用。很多厂商都提供混合服务,此分类仅限于在PC端对模型操作时使用的方式。
3.排名不分先后。
4.EveryBIM有网页端和PC客户端两种形式,但网页端只提供基础功能,以下测试以PC客户端为准。CCBIM也提供了桌面端,但并未比网页端多出明显功能,从便利性出发,主要测试网页端。
5.以下评测中,上表中标记为「引擎」的产品,打●代表平台已提供现成功能,没有打●不代表平台完全不支持,有可能通过调用API自行开发完成,具体详见厂商提供的API文件。
评测环境

整个评测过程使用同一台电脑,同样的网络环境。每次切换后,重启电脑,单开浏览器独立测试。
W9jpmIcKzyl220ZM.jpg

01.基础性能

1.平台原生支持三维模型的格式
有些厂商专门为支持其他格式做出了开发工作,公平起见,所以下面只列出平台直接支持的格式。
间接转换的格式不算,比如先用Navisworks导入文件,再上传NWD,仅计做支持Navisworks;或者先用ArchiCAD导出成IFC再上传,仅计做支持上传IFC。
Navisworks支持的软件及中间格式如下:
Revit,Microstation,Catia,Sketchup,Inventor,AutoCAD,Rhino,3DMAX,FBX,IFC,STL,STP.
W55EgKW5gPz6kA6A.jpg

2.跨软件格式模型合并
有些工程项目,不同专业的模型由不同软件建立,此项主要测试是否支持不同格式的文件进行合并,比如Tekla建立的钢结构和Revit做的建筑模型。
aFO81Q0Y5v8r0L1h.jpg

3.转换方式

模型从建模软件到平台需要经过轻量化转换,主要由两种方式:
一种是安装软件插件,在本地直接转化,优点是选项比较丰富,对原始模型的保密性比较好;
另一种是在浏览器中把模型源文件直接上传,由平台服务器进行后台转化,优点是无需占用本地资源,转化速度比较快无需等待。
以下测试中的本地插件转换仅针对Revit软件。其他软件支持情况详见01-1
z204Y7JQ3p4zT3l7.jpg

4.插件转换选项
下表列出的仅为转换上传时的可选择项目,上传后展示的不在此列。比如某平台导出时没有「房间选项」,不代表不支持房间导出,可能是默认上传的。
真实或着色选项会影响上传之后模型的显示方式,前者显示构件的真实材质贴图,后者显示软件中的着色(比如Revit中的系统颜色或过滤器颜色)。
kCBbc06Fyv26lxQg.jpg

*此表格和后文很多表格中,BIMe和BIMFACE都有引擎属性,主要由于很多功能可能通过引擎提供的API自行开发,为便于二次开发使用者区分,故把这二者放在一起并加以颜色区分。后文不再赘述说明。
5.模型转换时间

01-501-8连续四项使用的是同一个某商业综合体模型,面积1.8万平米,构件数43797,后面三项不再单独说明。
yJKT6S96jADYhJsj.jpg

*此转换时间特指导出时在软件可调范围内精度最大、附件最多的转化时间,各家平台的转换选项不同,具体见01-4。
6.模型打开时间

此项为转化完成后,进入平台加载模型的时间。第一次加载需要后台下载模型、材质贴图等,第二次第三次则是模型和贴图写入本地后的加载时间,主要是加载各种软件功能控件。
abBnJb3ZVF2nz3af.jpg

*第一次加载加载包含模型的下载时间,受实时网速影响较大,多次复测也有偏差,数据仅供参考。
*BDIP有本地化组件,Revizto的模型在导出时已经自动储存到本地,所以三次打开的加载时间相同,其他用户打开模型时需要先手动下载模型,在此不再另做测试。
7.压缩率

原始文件713M,为更符合实际情况,原始模型未清理DWG、无用视图和废族,实际清理后模型大小约为400M。
下表格为转换后文件大小除以713所得的比例,数字越小,压缩率越高。
QzS8WSs2D4sA3D2X.jpg

8.流畅度测试

此项主要对比平台在视角移动时的流畅程度。
网页端使用Google FPS extention插件测试帧率,显客户端通过Fraps软件测试帧率。
由于帧率实时显示有较大的上下浮动,故仅做参考,不做量化对比。
各平台有不同的显示选项,详细选项支持请见02-2,其中对流畅度影响较大的有阴影、环境光照、模型精度等,以下视频分别测试最高画面最佳流畅度的效果。
渐进显示是指视角移动时,暂时关闭部分构件的显示,镜头静止时再显示全部构件,它是对流畅度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因素。
Pm432oh6zOPI5t9p.jpg

各平台此选项情况如下:
pj2gul9ZmYm4my4M.jpg

实测视频:








*BDIP和BIMe两个平台支持渐进显示的开关,大模型建议打开。
*视频的录制帧数为每秒30帧,从FPS监测来看,BIMFACE、圭土云在强制关闭渐进显示的情况下可以达到每秒40-55帧,Modelo DAM则是稳定在每秒50-60帧,在视频上已经表现不出来,但实际操作手感是非常顺滑的「游戏感」。
02.外观和展示

1.软件模型主界面

各软件模型操作界面如下,主要看一下功能布局和UI设计,不做解读和评价。
IW8n3W6JuTOV461w.jpg

YYlqR7qb7QRltbxt.jpg

SDkD7D5mV9PnJ7gj.jpg

gZ44s8FsJ8F8s84j.jpg

wPt6JzJpnEdNtwBt.jpg

uJ7DNwXnwnXtsD7B.jpg

r4ZCJbqQA38322uN.jpg

cdbfzvF121j8mH1c.jpg

2.外观选项
此项为模型外观显示的选项,会比较影响01-8流畅度测试的结果,也会影响模型展示的观感,更丰富的选项带来更细的选择。
bDWkTzH3YQJpqky4.jpg

*透明度为非选中构件或手动隐藏构件的透明程度
*HDR选项打开后,可以在明暗差异较大的场景看清明处和暗处的构件
*特殊滤镜是平台提供的特别显示效果,比如复古、白模等风格
3.室内渲染表现
此项主要测试室内无光源情况下对真实材质的表现。使用某地铁站室内精装设计模型,下面为各平台特效全开的显示效果。
BoAl44cOBoSyBaYA.jpg

jjEjRJh9HJ51JhrR.jpg

eFv4HQVThAtqqvqQ.jpg

L1dUd6yDvU3rI6ui.jpg

v1YgS9glOZ9Ny1Gs.jpg

kyYco3SIsciyrBoY.jpg

H74om7F77ZOxZmph.jpg

vLlMK38FJGfJJ0Mw.jpg

UTv66L7Z06dumt6t.jpg

*BIMFACE、CCBIM、Modelo DAM、Revizto对材质还原较为准确,圭土云出现了材质丢失现象。
4.室外渲染表现

此项主要测试室外光线充足情况的渲染表现。使用Revit自带案例建筑模型,下面为各平台特效全开的显示效果。
i0NnAE04wZnwEPJn.jpg

mXBCqqFDVqDsd9QO.jpg

nzyYoxpex2CPsYWP.jpg

vrBx8oOpoR8gz80R.jpg

dRWq8JyqvfrqrRY4.jpg

V8OMM7MMkMkwG33c.jpg

jVQ5o95sss9hAzVO.jpg

W5g6Xe5IMY39P6QG.jpg

PJgMC55jDxX8nP8B.jpg

*Modelo有一个「建筑师特效」,可以很细腻的展示建筑的白模+草图效果,很受建筑设计师欢迎,特此展示:
Zw5pOm8mimsm5q59.jpg

5.纹理和贴图

此项主要评测Revit自带纹理、第三方纹理和手动贴图的表现。下面为各平台特效全开的显示效果。注意图中壁画采用Revit贴花的方式,背景墙是导入的第三方材质,桌子、地毯、沙发等为Revit自带材质。
H3Vf1sbkkUsKUlKV.jpg

t2m96g267bzA62q7.jpg

bAav6QQ01b6E44QB.jpg

GFqDqrz0N20O6CRN.jpg

UqRqeGEeZ2eQ8RJN.jpg

OnYJj5nJnqP2zHSV.jpg

MF969y89RSxWQX9T.jpg

f2x9999l1xu9WZmx.jpg

pVvCC5cmFBcDbBVA.jpg

oOpu7LlcXUuOJJjc.jpg

6.着色导出及手动修改着色

此项主要针对机电专业,需要对不同专业进行上色加以区分。
使用某实验室机电模型,使用颜色显示方式上传。
为加以区分,模型中电缆桥架使用Revit过滤器加以区分(蓝色和粉色),风管和水管使用风管系统、水管系统的材质着色。
K6k48qQ65DiMJ5M1.jpg

SPP0jjzJe4fusR0r.jpg

l9b5929ZW930Xwzm.jpg

LR2qG6GtIOiIsTzw.jpg

Z509Upz5SdZA47M9.jpg

O6zoA0S7AO067Z1T.jpg

R24wnKrMZDWnaRRO.jpg

io72MBpJ7TwIWC7C.jpg

TL5y8eEu805EL8kS.jpg

p4D35C940zfLC8Y6.jpg

7.细部几何形状完整性


此项测试对细小构件的还原的丢失情况,重点关注四处方框内的细节还原。
S8rH2w55hV55wrJ5.jpg

tY4PydaKWDKk4DSf.jpg

MAfeXqCuaNUlOJTC.jpg

gRUbbbwB1w1Iwlua.jpg

C2a1L11xmzv2AjhA.jpg

O55K11ED3h55852m.jpg

M2Mtqm2tmTzMooLM.jpg

A66Xkw0ZOeAy4W9A.jpg

03.效率和便捷

1.按需加载及局部加载
此项主要目的是快速隐藏一部分构件,方便观察部分构件,或减少加载量以提高速度。
可以通过楼层、构件类型进行筛选,或者鼠标拉框隐藏部分构件,可以进一步把部分显示的状态保存成一个视图,下次直接加载。
NFPP8lGFqQgfagte.jpg

2.快速定位

大模型中快速定位到准确的位置是很关键的效率工具,此项测试不同平台提供的定位方法。
QPQ2aUozOaCHZBpj.jpg

3.模型树功能

此项测试平台的模型树功能,越细致的模型树越可以用更多的方法定位和多选构件。下面是各平台的模型树,有多个选项卡的平台用多张图表现。
UB08NSRW8swk68a8.jpg

N5Yz567p1XTwYW5x.jpg

I9bb9hEj0xJvJsZr.jpg

DSgG2b31104m624s.jpg

alQKK62FORvdf6OD.jpg

*其中,BIMe模型树分类最细,「系统结构树」是比较有特色的,可生成拓扑图与三维模型相互联动,选择拓扑图中每个节点,可显示构件与设备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对于机电专业来说是个很好的功能。
nyUbvuxKUOOvvXoL.jpg

4.批量选择与选择集

批量选择与03-2快速定位不同,前者是找到多个构件,后者是移动视角。下表中,类似选择指选中某个构件之后的进一步多选,包括同楼层、同类型等批量选择。创建选择集指选中一批构件后,把这个多选情况保存下来,下次可以直接通过选择集功能一键多选。
jkaIWIlR4w4ZAIw4.jpg

5.二维联动支持

此项测试对二维图与三维模型互相联动的支持。
Rxf172WfG32F9zG3.jpg

*BDIP、BIMe和Revizto二三维联动比较细致,二维图除了可以做地图和帮助选择定位,还可以与三维联动,管理批注和任务。批注和任务详细介绍请见04-2
yMT3Z62B6M63MgLS.jpg

6.三维导航

此项测试三维导航功能,可通过自由旋转的导航cube来转动视图,一键切换观察方向回到主视图。
PmwYyGwpG1pG9gW1.jpg

TsSZ2sN47Mmn39Gj.jpg

*Revizto主要是使用第一人称游戏操作的方式,未提供导航cube。
04.实用工具

1.三维测量
此项针对于在三维模型中进行测量,2D图纸测量未列入此类。
v9f00SaHpgoGHGGA.jpg

2.视点

视点功能可以理解为,把当前模型的构件隐藏情况、视角方向等信息单独储存,同时加入涂鸦、文字批注、上传附件等,形成一个可以多人讨论的任务,便于碰撞检查讨论、任务管理等工作。
三维标签是指,批注会以图标的形式附着在三维模型上,点击标签可以自动跳转到相应视点。
QX2yMA44zUYoJ2B0.jpg

此功能可用于设计阶段,也可用于施工阶段,取决于视点下批注的内容。此功能可以进一步引申至具体业务,有些厂商针对不同阶段做出了预设和优化,详见05-205-3
z1EEZjNj4eZjs58e.jpg

3.BIM属性信息
此项测试平台是否能完整展示模型中的BIM信息,或添加、修改已有的构件信息。
uAU566u53u3KuJu7.jpg

4.漫游
此项测试第一人称漫游的选项,以及是否可以通过楼层定位快速切换高度,是否可以录制漫游动画供他人直接查看。
P2i2sk22V268S4GB.jpg

*BDIP、EveryBIM支持单鼠标漫游,无需键盘。
*Modelo DAM的漫游录制动画功能比较特别,可以在任意平面自动生成二维图,在二维图上增加关键点自动生成动画。
KcIl28S1CSl4W1Il.jpg

5.剖切功能

此项测试对模型的剖切功能。其中XYZ面剖切指单独增加一个剖切面,3D盒子剖切为一次性增加六个剖切面。
Mvy5wt55W4Q0g07L.jpg

*按构件剖切用于展示单独构件
*轴网剖切精准参数可以较为精准的控制剖切位置。
6.三维轴网

此项测试是否显示3D轴网,二维图显示轴网不在此项测试。
H5va5Olr9xSG69Nm.jpg

bFQfGaaMCEQfm2Az.jpg

7.爆炸视图

此项为自动生成三维爆炸视图,其中BDIP的楼层爆炸可以比较清晰的展现楼层关系。
UBk5nQ5i5b77i73E.jpg

Dk4Y4Zlt44bzjzlz.jpg

8.模型版本对比

不同阶段的模型可以在平台中进行版本管理,以保证正确性。参与评测的平台都支持模型版本的查看。此项单独测试在查看时是否支持自动对比两版模型的区别,对新增、删除、修改的构件进行三维亮显,以及显示详细的构件列表
Dsa5iiei51a8G4i4.jpg

P758h78HiwB3BK7N.jpg

*版本对比展现之后,BDIP、BIMe、BIMFACE可以直接把高亮构件隔离出来,进一步分析操作。
9.模型公开链接分享

此项指可以在PC端生成链接或二维码,让不在协作权限(比如甲方)的人可以在手机、网页上查看模型,特指对方无需安装app或加入协作就可查看模型的情况。
D9x00gkaxxvZ6gSB.jpg

10.移动端支持

各家的app支持功能不同,主要是上述功能的简化版,集中在模型浏览、查看视点和批注,任务分配和管理、施工管理业务功能等。因为和上述内容有很大重复,此处不再赘述,具体介绍详见文末厂商网站介绍。
VdVHRvdVAid0hd0X.jpg

*不支持app的情况下,可以在移动端通过浏览器访问,功能等同于网页端。
11.文档在线查看

多数平台支持存储多种格式的文件,此项目测试存储的文件是否可以无需下载、直接查看。仅存储是指需要下载到本地才能查看。
fZDMJPd1d1DDyiht.jpg

*04-2视点功能中,列出了支持在视点和批注中上传附件的功能,也可以当做网盘储存文件。为避免重复,此表格中只针对平台专门的文档管理按钮,使用批注上传附件的情况不计入表格。
12.CAD格式在线操作支持

此项测试对于CAD图纸文件的在线查看支持。
DPlYm0NKM0YcqMoJ.jpg

*BDIP和BIMFACE除了图纸查看,还支持不同版本的图纸自动对比,类似于04-8模型版本对比功能,便于审图。
C98y1Y2957I99r2G.jpg

05.特殊业务功能

此项开始,不同平台逐渐出现业务分化,特此再次强调,以下各项不代表平台的技术优劣,可能是给二次开发者预留空间,或者是有针对性的业务选择。
1.二次开发
不同产品提供不同的二次开发服务,有些属于定型不支持对外开放自主开发,有些提供API、SDK或技术支持。
l14zsBSzCC5aUFSS.jpg

2.任务管理(问题追踪)功能

此项是04-2视点功能的引申,主要可以在团队中把问题分配到个人,标记任务的阶段、完成时间、类别等,用于团队任务管理。具体应用场景可能是设计任务管理、在线审图、现场问题管理等,具体场景取决于功能上是否支持批注、上传照片视频、二维图纸对比批注等。
XGTZmM4Mt4OY8MFo.jpg

3.施工业务管理功能

此项为上一项「协同工作功能」针对施工项目的进一步场景化,有的厂商已经做好,拿来就用;有的厂商需要使用者根据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二次开发。
为避免混乱,表格中出现的只限于平台主界面上有明确按钮的功能,使用其他功能间接实现的不在此列。篇幅原因此处只做简单归类,详细内容见文末厂商网站介绍。
FhhEnhw02wM52e5W.jpg

4.构件信息物理化

此项主要测试用于设备和物料管理的功能,包括生成构件二维码,以及EveryBIM独有的写入RFID信息
T2kIOZ6R6xIc6iB9.jpg

5.权限管理功能

此项测试平台对模型、文件、以及任务分配的权限管理功能,主要是给团队中的不同角色赋予创建、修改、删除、查看等不同权限,便于项目管理。
S2O4vad5CQA3AG33.jpg

6.特色功能

每家的功能很多,尤其是成熟的产品,详细列举会有非常长的列表,故BIMBOX主观的筛选出比较有特点、不可替代的功能,其他功能详见文末厂商网站的说明文档。
L00aGLiHCsYB2G6H.jpg

7.软件销售策略
此项为截止到目前,企业提供的公有云、私有云部署情况和售价。
X8B9s35rqo899M56.jpg

8.软件官网
因为这篇评测把很多功能都简化成一个个数据,很多针对工程师的可开发功能也无法一一测评。你可以访问以下网址进一步了解各家的特色功能,以及相关的API文档。
B8rkvYjoBuR9cYDo.jpg

评测结束。
今天Modelo模袋云发了KooRender(beta)世界上首个敢说自己支持全模型格式的浏览器端实时光照渲染器,放些图给大家看看,注:这都是拖拽上传后一键点击就可以看到的效果哈。
其他引擎们,洗洗睡吧。
tEP7EFSnxt7IXYU7.jpg



gGAiyKwiIPyDkwir.jpg



ShZqC32cmahCeQmc.jpg



y5TwCwSWv59GC4wW.jpg



Rp8OkOe4et8PT34w.jpg



Qq5lnIlLGn3qgIzY.jpg



Zy26yqYd6Y2yyStu.jpg

———分割下,下面是以前的回答———
看到上面BIMBOX的回答,由衷感到欣慰。再次感谢。此次测试没有完全覆盖到模袋的整体性能,因为我们的产品服务是分为标准化平台 模袋云和开发者平台M.Build API的。也就是说,如果DAM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你可以通过M.Build来自主订制开发,而且M.Build涵盖的功能远远多于DAM,性能也更优化。
除此之外,谈到引擎效果,我深信一句话,品味这事,有就有,没有也不用纠结,以后也不会有了。
附几张DAM的产品图大家感受下吧。
X1lLIam4uLQANhe8.jpg

d101jZS0ej8RCZ06.jpg

JMcqFLLqMlCSF4MQ.jpg

X3gz7r7Yt1Zzgi1j.jpg

DwInk4EjeE6xpI0X.jpg
谢邀。BIM云平台目前成井喷状态,各家各户都在搞,大有一副“公司没有云平台,都不好谈公司是做BIM的”态势。BIM公司大部分是对业务比较深入和理解,对于软件开发和平台基础比较薄弱。所以,目前大部分的云平台借助其他的一些三维引擎,加上自家对业务的理解,招一些开发人员,将业务捋一捋,整吧整吧,揉一揉,实现业务的自动化,完成某一块或者某一部分的业务集成,也就是大家现在听到的网上各家都推广的云平台。这种云平台好不好呢,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业务方向都是各家多年项目积累或者理解固化下来的,对于实际的项目应用落地还是有帮助的。只不过各家理解不一样,所以各家的云平台解决的点以及应对的方向不一样。但是,这种平台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短板,就是“可拓展性”比较差。怎么理解呢,就是目前市面上可用的三维引擎,没有一款是专门针对建筑行业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游戏引擎。用这种引擎来开发BIM云平台,一些小的项目是没有问题的,对于大的项目,web端承受不了。因为是用别人家、别的行业的东西,来搞建筑业的东西,就跟Revit二次开发一样,底层的东西是一个黑盒,软件厂商不会让你知道黑盒里边的东西,但是给你一些接口,也就是所谓的API,你通过API来实现你的想法。从根本上限制了云平台的拓展,而且也不利于公司的战略部署。举例说用游戏引擎做BIM,游戏引擎场景大小是有限的,所以游戏引擎就智能加载有限的构件。而我们BIM动辄上百万构件,一般游戏引擎不从源码角度动刀子,很难满足业务需要。
真正的BIM云平台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笔者结合一些项目和个人的理解,简单说一下,如有不同看法,可以批评指正。
谈起“BIM云平台”,诚然离不开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是做BIM云平台的基础。不管是做PC端,还是Web,都离不开三维可视化。三维可视化并不是说简单的导入建模平台的数据,三维可视。这里要提另一个词——“轻量化”。为什么说三维可视化这边要提“轻量化”呢?而为什么我们又要“轻量化”呢?“轻量化”又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不在此处具体回答(具体回答大家可以网上搜毕加索杜长宇杜总的文章——“基于HTML5/WebGL技术的BIM模型轻量化Web浏览解决方案”,在文中大家可以找到答案)。我简单说一下,BIM的协同,各阶段涉及到的模型或者数据比较多,这就给三维可视化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用游戏引擎做BIM云平台的引擎,模型大了那简直就是灾难,模型的问题都不能解决,那又何谈“平台”呢?!所以,真正的BIM云平台,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图形引擎,解决轻量化的问题。当然,如果业内有一款专门针对建筑行业的成熟的商业引擎供大家使用,这也是非常不错的,这也是目前某公司在做一款bimface的软件的一方面原因吧,这是战略部署。好多人可能就要问了,既然图形引擎这么重要,为什么国内好多搞BIM云平台的不自己开发一套呢,还非要用一些游戏引擎来搞呢?这里是因为搞一个图形引擎,如果从零开始,至少也得1~2年才能初具规模,资金投入百万级的,弄不好还生不出来。时间长、难度大、投入高、风险大,以及加上搞BIM的公司对软件开发不了解,搞软件开发的公司对建筑行业,对业务不是特别了解,这也限制了各家,从而走更保险、更见成效的捷径——游戏引擎。
有了引擎才是BIM云平台的第一步,之后,我觉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数据的底层分类。为什么要提“数据分类”这个词呢?大家都知道,BIM的精髓是“I”,也就是“信息”。信息是做BIM应用的基础,一切BIM行为都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所以,数据分类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把数据能“拆的开、合得上”,对于后面在数据之上,做的各种业务的应用,才能提供坚强的后盾。不然,那只能是望洋兴叹。数据分类颠腾清楚了,业务应用那就不难了,无非是固化业务流程罢了。当然,对于某些业务专家,他们的开创性的想法也非常重要,但是这不是制约BIM云平台的关键因素。
以上“轻量化的图形引擎”和“拆的开、合得上的数据”,是我认为目前制约着BIM云平台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据我了解,能够完美解决这两点的BIM企业不多。已有的行业巨头当然包括在内(广联达、鲁班),还有 @王红强
王总公司(水木宏创),上海的EBIM。西安的一家单位只有引擎,上海的一家单位也是只有引擎,其他的在游戏引擎或其他商用引擎上开发BIM平台的一大堆,再此就不一一赘述了。大家都在BIM方向上,做自己公司的部署和努力,当然,活的也都不容易,至少没有几年前忽悠业主容易了(开个玩笑)。BIM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BIM的未来也需要各家单位的共同支持。(转载请注明出处,转自“BIM界的二锅头”)
BIM平台被Autodesk的Forge带了节奏。但其实目前行业,几乎所有的仿Forge的WebGL引擎,都存在普遍的用户体验和性能问题。用户体验没法统一,造成没有办法扩大用户基数,始终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使用。
但目前不一样了,行业内软件企业,开始开发云计算架构的BIM引擎平台,采用GPU容器技术,能在很廉价的服务器上实现高并发的大体量模型的加载和实时数据交互。
这里推荐一款:OurBIM引擎。目前支持TB级别的模型数据,支持私有化部署,支持二次开发。
还有免费版本。


以下:
(后附性能对比测试视频)
1. 引擎平台综述

OurBIM实时云计算BIM引擎平台,是一款云原生的BIM引擎平台,是集成BIM/GIS模型数据分析处理、模型可视化写实渲染、多终端自由交互、接口二次开发的统一数据环境(CDE)和PaaS(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
OurBIM颠覆了市面上基于WebGL技术的Web端渲染BIM引擎平台,采用最先进的GPU容器、GPU虚拟化和WebRTC技术,真正实现BIM模型的用户体验“轻量化”。
注意,我们指的“轻量化”不是对BIM模型的轻量化删减,不是对模型进行“削足适履”,而是指让用户“感觉很轻”的用户体验
即不管BIM用户的终端设备配置多么低(比如无显卡、内存低至1GB),都可以流畅体验超大规模BIM模型(比如1TB-10TB甚至更大)。
OurBIM实时云计算引擎平台,可在任意硬件环境、任意终端形态下加载BIM模型,并与之进行实时交互,包括:
(1)PC客户端,
(2)Web端,
(3)移动端APP,
(4)微信端网页、小程序,
(5)VR眼镜(云VR),
(6)AR移动端(云AR),
(7)MR眼镜(云MR)等。
OurBIM通过技术能力,解决BIM落地应用最大的技术障碍:
(1)模型体量问题(打不开);
(2)用户体验问题(带不动);
(3)终端兼容问题(不兼容)。
Hb31yE0C3Yeue3Na.jpg

BIM模型属于高密度的数据集合,天然适合大后端、轻前端、云计算、分布式的技术架构,而不适合WebGL的轻量化客户端模式,这是技术架构的本质问题。
目前整个行业,BIM引擎在逐渐往云端迁徙,架构也在逐渐转型,面向未来的BIM引擎,必然是OurBIM这类实时云计算架构的BIM引擎平台。
OurBIM实时云计算PaaS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统一数据环境(CDE,Common Data Environment)平台和开发平台。
平台支持BIM开发人员基于Open API进行数据管理和二次开发,与自己的业务需求深度集成,提升BIM数据应用价值,打造自己的BIM应用平台。
mIN600X6l6Y1TS9n.jpg

把成本高昂、技术复杂的云计算和图形引擎开发工作交给OurBIM,您只需专注自己的业务需求,依靠简单的前端技术,就可以发布自己的BIM平台啦!
2. BIM数据支持

OurBIM平台支持多种常用客户端BIM设计软件的原生数据格式,保留完整数据结构和属性信息。
对PC端BIM设计软件原生格式支持:AUTODESK REVIT、3DS MAX、 AUTOCAD、CityEngine、SketchUP、TEKLA、CATIA、Cesium、ContextCapture、ArcGIS、SuperMap、FARO以及其他通用三维数据格式FBX、OBJ、IFC等。
更多BIM数据格式的支持,OurBIM陆续补充……
Lja182z8u1hHIAVP.jpg



3. BIM数据解析

一键上传模型后,仅需简单三步即可将BIM模型发布到云平台中:数模分离、优化渲染、生成BIM场景,这一切后台自动完成,您只需一步上传即可。
OurBIM实时云计算BIM引擎平台最大的优势:轻前端、大后端;BIM模型上传到平台大小无限制,所有数据文件都存储在云中台。
OurBIM平台引擎采用WebRTC技术,访问模型场景时,平台根据IP地址自动选择离您最近的分布式渲染服务器打开模型,以提高帧率、降低延迟,完全不占用本地硬件资源。
FW01dd3ks39s0SZ9.jpg

4. BIM漫游交互

BIM模型上传后将自动进行渲染工作,生成BIM场景支持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模式漫游、查看构件树、属性信息、模型剖切测量等实用性功能。
rSBbTsNbadWB1WzT.jpg

OurBIM 2.0版本,支持在轻量级终端上实时浏览高达1TB-10TB级别的模型数据体量;虚拟几何体算法,支持原始模型面数高达500亿-5000亿面,彻底解放性能,解放用户,随时随地享受流畅的BIM漫游体验。


示例模型体验:http://www.ourbim.com/sample_project
(1)800GB城市Revit+倾斜摄影整合模型(130km²)
sljkpwSmwTRllT6I.jpg



(2)7.5GB Revit机电BIM模型(300亿面)
PGS19nuq5F58q14z.jpg

(3)140GB地铁隧道线Revit+Civil3D+倾斜摄影融合模型(60KM)
ss0Q2505k61R0ppi.jpg

(由于微信WebRTC机制变更,部分最新版本微信端打开可能存在白屏问题,可点击右上角通过浏览器打开查看)

性能对比测试视频:


5. API接口服务
程序研发人员基于开放API接口,可将OurBIM引擎平台进行基于公有云或私有化应用集成。比如DIY产品UI图标和可视化大屏等,或开发深度行业应用,打造专属于您的全能力SaaS产品。
泛建筑业的BIM数字化转型,需要无数的企业,在各个细分领域深耕,打造可真正落地的好产品出来。要想真正落地,非专注与深耕而不可得也。
OurBIM更多是提供基础IaaS、PaaS层的通用支撑能力,通过API为客户提供BIM数据管理服务、BIM云计算引擎服务等。具体的行业应用,需要广泛的合作企业去挖掘、想象与实践。OurBIM API技术服务就是您产品的垫脚石。
A0f9PH0GcfcH4dc9.jpg



详见平台开发者-API文档内容。
hjkkG4HZlObhn44f.jpg

<hr>目前,OurBIM公有云版免费使用!
还等什么,赶紧登录http://OurBIM.com,开启你的云端BIM之旅吧!
技痒,来答。
接触、研究、应用平台类产品,大概有7年多了。说说平台,算是我对这几年平台工作感受的总结。
谈平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我尝试着从多个切入点去聊,但都无法完成一个很有体系的说明。
我不想趋炎附势于行业的“大家都这样,这样才受欢迎”,我只想说需求是什么,因为目前很多平台的搭建和购买,并不基于需求。
刚需1. 文件管控。
这个是平台最基础的刚需,早在十多年前的ftp,就在做文控,发展到如今,不能文控的平台,只能说是个工具了。目前文控的基本项应包括版本管理与回溯,文件权限控制,文档属性等;加分项包括增量存储、分布式传输、自动同步等等。
平台的文控方式有两个大系,跟数据库结构有关,一个是基于文件夹的文件架构管理,一个是基于文件标签属性的文件视图管理。前者遵从windows的文件管理特点,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线索,后者遵从数据库的特点,以特征为核心线索。前者适合于过程文件的交互,因为遵从windows文件结构可以很好地实现关联路径的复现,后者适用于成果文件的交付,因为特征管理可以从多个维度管理文件。
文控的方式多种多样,文件标准化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类似于文件命名辅助,架构模板等越来越受欢迎,文控没有谁好谁不好,取决于客户的管理模式。
有人谈及很多平台还是靠容量赚钱,原因很简单,文控是项目最基础的刚需,通过平台,实现文件的集中存储于按需分发,是最基础的协作前提。


刚需2. 资源节省。
不是所有人的电脑性能都够好,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安装那么多盗版软件,尤其是工程行业。
能够不介入专业软件,通过平台对文件进行预览、批注、编辑,是客户的刚需之一。早期文控平台里就有典型文件的在线预览。
同时部分平台提供远程桌面类的功能,将计算机的资源消耗转移到服务器,个人前端左右I/O,也有部分平台提供软件许可类服务,通过平台实现软件正版化等等。
资源节省虽然有限,但是很有效,尤其是对于大型企业,正版化压力巨大,电脑性能升级压力也很大。
刚需3. 信息源唯一
信息源唯一对于协作有着重大的意义,广义来说文件集中存储就是一种信息源唯一,但狭义来说,这里的信息是指非文件信息,例如节点、日程、人员、讨论、问题等等,这些内容承载的优先级是平台,其次才是文件。也就是说,原来很多关键性信息是通过文件进行流转的,更新的信息需要先更新到文件上,再进行流转,文件将出现大量的不一致,从而造成了信息的不一致。
通过平台将信息源唯一化,所有人在想查看信息时,从唯一源获取,所有的信息更新,更新到唯一源,从而保证信息的对称和及时。
刚需4.展示与汇报
平台有了数据毫无疑问会进行表盘展示与报表,低层级的报表在用户使用纬度上反响一般,但高层级的报表非常受欢迎,虽然这些数据偏宏观,也多是给项目核心管理者的上级看,但这是彰显购买者福利的重点,因为平台付费者不是广大用户。
这里当然也包括一些功能不全面,模型数据僵硬,更新极为麻烦的弱三维引擎。
这个刚需支撑着大量的无工程经验基础的建筑云平台建设者。一方面因为付款者是领导而不是广大用户,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用户无论领导还是广大用户都没有理顺自己的需求,所以在很多的it行业数据管理成熟产品的基础上,加一个好展示的模型与报表,这种低成本开发,很容易穿上互联网+的外衣,在信息化程度低下的建筑行业,找到没见过世面的购买者。


----------------- 可以看出,第四点偏吐槽了--------------
要说其他的需求还有很多,但称之为刚需的,在当前阶段主要还是这些。
为什么这么说?刚需是绝大多数用户,即使略高端一些用户也避不开的。但用户总有个性需求,尤其是花大价钱,有想法的用户,他们会有个性需求,所以他们会更在意个性需求的满足度,且五花八门,异想天开者颇多。
首先申明一个观点,平台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生产力vs生产关系!
功能优化可以认为是生产力,功能逻辑与数据逻辑可以认为是生产关系。
现实生产力 - 平台生产力 - 平台生产关系 - 现实生产关系的相互适应与统一。
这么说很形而上,直白说就是用户的素质和能力,匹配平台的功能深度,用户的水准驾驭得了这个平台,同时功能深度决定了平台中的管理逻辑和管理思想,而这个管理思想能被用户的管理者认同并遵从。
由上,可以发现很多平台,彼之砒霜我之蜜糖。
由此,下面的需求内容算是我的狂言了,我觉得未来三年,有能力驾驭且愿意付款的用户,会对平台有这样的期许。
需求1 紧密性协作
协同设计为典型,目前链接,参照,工作集等等,唯一能处理好云链接与云工作集的,可能还只有a360,类似的还有pw对本特利的高度支持,达索也是,Gteam最初也是为Digital project而生的。所以你会发现国外设计机构建模主流工具与平台是一个体系的。
想支撑起这一块需求,一般平台商没什么机会,买了国外建模软件的用户选择很有限,但类似广联达或者鲁班盈建科这种自创建模软件的企业,在软件和平台建设中,务必重视这一块。
需求2 数据视图
如果BIM国标真的可以被广泛接受和执行,那最快能彰显价值的地方就是数据视图,IDM和MVD的关系将快速呈现一对多,我们当初花大力气写进了上海标准里,虽然当时能深刻理解我们的人不多,值得欣慰的是万达成为我们的同道,万达构件库。
通过平台定义国标属性和项目属性,通过分类传递给模型对象,再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数据补充,数据自检等,再定义数据视图用以提取。这是一个很需要专业能力导向的工作,但平台应具备给有想法的人,落实的手段。
需求3 数据中转
这要引入一下当前云平台的状况,如果平台的BIM部分稍微深入一点,可以做到一点数据管理的话,没见哪个平台给别人留口子。
说BIM是全生命周期,那平台能支撑得住么?不同阶段应用的模型,对数据的管理,用户的不同需求在模型中的体现和对模型注入的信息,差别极大,很多平台的功能和逻辑侧重了某个阶段,那就对模型的信息管理有侧重,既然侧重了,你无法保证你适应设计 招采 施工 运维所有阶段。
那平台之间应该考虑有接口,为其他平台接续模型和数据,进行他们更擅长的阶段留口子。


至此并未说完,但不知不觉已经码字好多。














感谢您看到这里
如愿交流,可私信,请先赐名片。
高级模式
游客
作者最近主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