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需要再次探讨下BIM的职业问题

admin 2021-10-17 23:59:52 74386


信息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又一个轮回

在建筑行业全面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的时候

我们需要很深刻的再聊一聊BIM的职业发展问题


封面来源:raconteur.net

本文约有9700字

阅读需要30分钟



前言

2014年刚回国没多久,我旁听过国内一个很有影响力的BIM会议。在会议的一个圆桌论坛上,当时主持人问了几位专家一个问题:“BIM是工具还是技术,有没有可能成为岗位”。当时所有的专家一致认为BIM是工具,不是技术,更不可能成为岗位。其中一位专家还专门举例了BIM中心,专家说:BIM中心是一个过渡性的机构,主要目的是推广企业内BIM应用,当企业内所有人都把BIM作为工具后,BIM中心就会逐渐消失。 

当时专家说的其实都不错,但我一直认为也不全对。所以后来JoyBiM曾经发过这样一篇文章:《从美国的BIM岗位设置看BIM人员的职业发展道路》。

美国BIM职业发展通道,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许多年过去了,我们离 “所有人把BIM作为工具”似乎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这些年里,“BIM”背后所承载的也变成了一个非常广义的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代名词。而现在似乎也有了一个可以囊括“BIM”但覆盖更为全面的名词:“智能建造”(包含但不等于)。 

2011年5月,住建部发布的《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是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到发展BIM技术,可以把纲要看做是国内BIM发展序幕的拉起。纲要发布的第10年,国家十三部委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  

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又一个轮回,历史是未来的一面镜子。所以我觉得,建筑行业在迈入更宏观的“智能建造”前,我们非常有必要再重新提起这个十多年前的老话题:BIM的职业问题。

2002-2020 BIM 18周岁,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20年前的信息技术岗

在“BIM”这个名词还没出现时,Jerry Laserin就在LaiserinLetter中讨论过建筑企业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以及对应的岗位问题。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商业互联网、CAD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各个业务领域的生产方式开始向电子化转变:电子图纸、电子文档、电子图形、电子数据,这些电子交付物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开始传递:软盘、及时通讯、邮箱、FTP。同时,越来越多可以辅助建筑生产的电子产品、软件、硬件开始出现,并快速迭代。

这个时候,为了规范电子交付物的标准化、使其发挥更多作用,同时将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融合并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越来越多的建筑企业和项目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岗位或部门: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r/Department。 

结合20年前Jerry Laserin汇总的建筑行业对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r的工作要求,我对这个岗位进行了一个工作画像: 

1、CAD作为当时最主要的信息技术生产力之一,CAD Manager和CAD Support是其最主要的职责;
2、CAD Manager作为其基础性的工作,负责多专业的基于CAD的设计制图、管理与协同,包括ArcCAD、CAD-Duct、Xsteel等,以及与CAD相关的标准化工作,用于支持和提升协同效率;
3、CAD相关的周边软件需要会的多一些,比如当时的3D Viz、Solibri、Buzzsaw、InDesign、Illustrator等;
4、负责与生产工作相关的软件、硬件、设备的使用、维护、部门支持;
5、负责制定与生产相关的沟通、协作、数据、信息的使用与安全等标准;
6、与不同部门协作并为各部门提供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咨询,用信息技术提升各部门生产效率和协作效率;
7、持续挖掘和评估与建筑行业相关的新技术,与各部门协作将不同新技术融合使用转化为生产力。
由于建设过程的信息繁多并向电子化转变,CAD Manager往往在完成自己相关生产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对项目信息的组织、协调、管理承担一部分责任

根据Jerry Laserin的描述,建筑行业最早的信息技术人员有几个特点:

1、CAD作为当时相对复杂且是最为主要和关键的生产力,企业里与生产力相关的信息技术管理往往由CAD管理人员牵头(不是CAD制图人员,但CAD管理人员是从CAD制图人员发展过来的);

2、计算机的普及、软件的爆发、沟通方式的便利,使得建设过程的信息和格式迅速膨胀(Construction Metadata,ISO 19650有专门的解释)。图纸作为工程信息的主要来源依据、以及相关信息协同的专业性(例如跨专业设计协同),CAD管理人员往往还承担了项目信息管理与协同的角色。

3、新工具新产品持续出现、迭代、升级,且涉及跨工具的融合使用,CAD管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并转化成生产力。

所以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区别于传统资料管理的项目信息和信息技术管理需求开始出现。大部分企业让CAD管理人员承担了这个角色,少部分企业把信息技术作为独立的部门与业务开展。

但一直到现在,这个信息技术管理在建筑行业其实都还没有专属的名词(Jerry Laserin所描绘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r”)。大部分时候,信息技术管理岗还沿用着其日常主业工作的名称,例如CAD Manager。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建筑行业的信息技术变的越来越庞大,CAD Manager在制图管理的时间分配上可能越来越少,而在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的沟通协调上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多。 

同样伴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是信息技术管理所承载的名词变更,CAD Manager也在往PMIS Manager、BIM Manager、VDC Manager、Digital Engineering Manager等叫法演变,也有少部分企业一直延续着CAD Manager的叫法。但不管什么叫法,其对应的工作内容都相对类似:以当前使用最广泛的信息技术工具的协同和管理为工作载体,兼顾其他的信息技术在项目和企业的应用。

信息技术岗逐渐开始成为独立的业务分支。


什么是信息技术

那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似乎是国内建筑行业非常熟悉但陌生的名词。很多人对IT的第一反应还是网络技术(Internet Technology),如果一个建筑企业有IT部门,大家的第一反应也是电脑、网络、研发相关的工作。但实际上IT最早的全称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术”这个名词其实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我查阅的很多文献对信息技术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但有两个释义很有趣,一个是现代意义“信息技术”名词的最早出处,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58年的“哈佛商业评论”这么定义信息技术:还没有统一认知定义的新技术。(the new technology does not yet have a single established name,We shall call 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还要一个是美国信息技术协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sociation of America,ITAA),它对信息技术的定义我感觉在现代更具有代表性:“任何与基于计算机工作的设计、研发、应用、支持或管理”(the study, desig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supportor management of computer-based information systems)。

建筑行业相关信息技术,图片来源:brj.com

所以信息技术并不是局限我们传统所认为的软件与互联网行业,而是所有行业都需要有的专业分支。同时,信息技术的工作并非局限于研发,还包含应用与集成。

但信息技术由于太宽泛,很多行业会根据其对应生产特性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往往会把信息技术用其他名词来取代,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制造和工业行业,衍生出了CAD/CAE/CAPP/CAM/PLM/PDM/Digital Twin等一系列名词,这些名词背后其实就是对应领域的信息技术发展。

就像《BIM 18周岁》文章里提到的那场Autodesk与Bentley之间的The Great Debate,建筑行业找到了“BIM”这个每个字母都有无数种解释的名词,作为了建筑行业信息技术的代名词。

不管是按照国际上第一本官方BIM标准(美国BIM国标v1.0),还是按现在更具有普适性的ISO 19650的定义,BIM都是建设过程的数字化表达(Use of a shared digital representation of a built asset tofacilitat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processes to form a reliable basis for decisions),从而支持从项目到企业再到行业不同层面的决策依据。

数字化在建筑行业不同维度,图片来源:ISO 19650

所以虽然“BIM”的出现是因为建筑行业CAD制图工具的升级,但“BIM”从作为被官网认可的技术名词开始,就是代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底层。其实我最喜欢的BIM定义还是来自维基百科: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技术、契约(维基百科专门强调了Contracts),用数字化方式辅助建设管理的过程。(a process supported by various tools, technologies and contracts involving the generationand management of digital representations of physic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s.)

这也是为什么我为什么总是喜欢用“广义的BIM”来强调其信息化特质的原因。


 “广义的BIM”与建筑行业信息化

那什么是“广义的BIM”,什么是“广义的BIM”背后所承载的建筑行业信息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美国BIM国标和ISO 19650。

其实还有个比较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你在参加国内BIM大赛时,会把哪些素材装进报奖资料里,那些装进去的内容就是你心目中的“BIM”:非模型类的信息化软件和工具、智能装备与设备、智慧工地、管理与组织方法、工业化生产的方式、云、AI、IOT、等等。我们内心的BIM其实早已是“广义的BIM”:BIM及相关信息技术。

 这也是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智能建造”囊括“BIM”但覆盖更为全面的名词(目前也有区分“智能建造”与“智慧建造”的说法)。

 所以回过头来看文章一开始所提到“BIM是工具还是技术,有没有可能成为岗位”的问题,那位专家的回答没有错,但也不对,因为我们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来看待“BIM”。

 这个问题应该变成:信息技术岗该不该成为建筑行业的一个专业分支——在设计、技术、成本、生产等领域外,从项目层面到企业再到行业层面的一个新分支。 

广义的BIM,图片来源:Digital Built Britain

工业化信息化的特征:工作细分

 我曾经和一个BIM与智能建造领域很德高望重的专家很深刻地探讨过这个问题。

 那位专家的意见是,各类信息技术未来会成为建筑行业所有人员的必备技能,一个人需要先有专业技能,再用信息技术辅助专业技能,所以以后不会有BIM或者信息技术的专岗。

 我的意见是,建筑行业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岗。我举例了项目的一个场景,关于协同平台选型的各类问题:什么是协同平台,协同平台与项目管理平台、设计平台、智慧工地等平台的关联与区别,怎么进行平台选型,市场有哪些主流的平台、对应的应用场景、应用成本、本地化部署、定制化支持、与各软件接口能力如何,webGL和云渲染的优缺点,等等。

 这是仅仅其中一个,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还有各类其他问题:VR、AR、3D打印、激光扫描、倾斜摄影建模、信息录入、BIM与各类预制和生产工具或系统的融合……然后还是一直持续有新软件、新工具、新技术在出现。如果这些都是传统专业人员需要掌握的,那谁来掌握?技术员、施工员、还是设计人员?

 专家的意见是,人对技术的掌握能力超过我们的想象,就像以前我们有打字员,但是现在打字成了所有人的技能。我的问题是,达成这样的状态我们需要多长时间。

 当然当时那个讨论是没有结果的,当时的讨论也很轻松,大家只是在探讨一个有争议的话题。

 我刚回国在项目的时候,深化设计、技术、质量、安全、工长、商务等不同部门的人员经常开玩笑互相吐槽对方的工作,这时快退休的老项目经理会和我们说:他们那个时候都是综合工长制,一个人负责了现在所有部门的工作,你们现在的业务能力和以前他们比差远了,只是吐槽能力变强了。

 但你是更喜欢原来普遍的综合工长制,还是现在的专业细分?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特征之一,就是用工作的细分来提升综合生产效率。所以我们建设过程的生产方式从原来综合工长制演变成了现在的多业务领域。

Exponential Curve,图片来源:nsta.org

与摩尔定律和指数式增长(Exponential Growth)概念一样,工业化和信息化也让建筑往一个无比庞大和复杂系统的方向发展(很多建筑系统都是伴随着信息化才出现)。我们光是单专业所需要掌握的(以及这个专业涉及到其他专业的接口与协调),或许已经超出了当时一个项目综合所需掌握的内容。

  

国外的发展路径

 早期因为工作的原因,写的很多文章都是基于美国现状。回国后,因为实施一带一路工程的缘故,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来自把BIM推广作为国策的欧洲国家咨工(Employer’s Engineer,业主方顾问,类似于国内所说的全过程咨询)。这些欧洲顶级咨工的BIM或者Digital Engineering是企业非常关键的岗位和部门,有着独立的发展路径,在项目和企业中发挥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思路。

 在这些海外特大型工程中,咨工所要求的BIM Manager往往是和项目副经理、设计总(注意Design Manager和BIM Manager是两个岗位)等一样重要的Key Personnel(可以理解为国内的项目班子成员)。

 BIM Manager是这些项目最常见的叫法,但不限于叫BIM Manager,有些项目会叫Digital Engineering Manager、PMIS Manager、Information Manager等等。

某海外工程招标所罗列的项目Key Personnel清单和要求

 我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和不少咨工的BIM/Digital Engineering Manager打过交道,结合项目的要求和实践,我试着根据我的经验对他们进行画像: 

1、传统专业出身,工作过程逐渐转向信息化方向/或者BIM出身,工作过程逐渐融入项目管理;

2、工作经验丰富,年龄普遍比国内人员大一轮;项目管理能力极强,综合能力极强。对各个部门和专业间的接口熟知,跨部门协调能力强;

3、项目数字化相关的内容都属于BIM/Digital Engineering Manager的工作范畴,包括CDE(Common Data Environment)建立和维护;

4、项目交付物标准化的管理、项目信息管理标准化,包括MIDP、TIDP、MPDT、编码、LOIN等(这里不一一解读这些名词,后面有机会写ISO 19650时再解读);

5、熟练掌握相关规范,例如ISO 19650、ISO 12006等;

6、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管理能力,SQL、Python、PoweBI等工具是基本技能;

7、数据分析能力,能把项目上各类关键的生产数据分类、集成、分析,提供给项目决策,例如把项目关键的监测数据、施工日报填写内容用可用于决策的结构性数据进行表达;

8、对各个部门的支持,将与不同业务部门相关的BIM应用内容进行分解,制定工作流程和数据交互流程,确保应用点的实施;(这一点和国内很不一样,例如4D,这些欧洲咨工的BIM Manager会协调WBS、设计师的建模分解方式,架构好Synchro读取模型、P6与BoQ的映射,并不会亲自做4D);

9、项目或企业所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并融合不同的工具与技术,为项目和企业挖掘应用场景,推广应用,提升生产效率。

另一个平行世界(Digital)的项目经理,图片来源:intellectsoft.net

 总之这批人在工作过程中给我的感觉就是:具备了项目经理的综合素质,实际工作是用各类信息技术从各个方面为项目解决问题。对标实体世界的项目经理,你可理解为他们是另一个平行世界(Digital)的项目经理。

 

中年人去了哪儿

 如果按照前文画像的BIM/Digital Engineering Manager,他们对工程建设的帮助大不大,大部分人给的是肯定答案。

 那培养这样的一个BIM/Digital Engineering Manager需要多久?大部分海外工程的招标文件给了一个时间界限:10-15年的数字化和工程经验。这与培养一个优秀项目总工或项目经理的时间相似。

 但我和很多人交流过这样的BIM/Digital Engineering Manager画像,大部分人听后都觉得这样的BIM在国内不存在,或者极少。

 这里其实抛出一个问题:我们BIM的中年人都去哪里了,我们现有的管理体系能不能保障我们持续培养一个工程建设BIM(信息技术)人员10-15年的时间。 

What is your age,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早期发的一篇文章提到过美国AGC BIMForum做的一次调研:31岁-45岁的人群是美国BIM应用人群的最主力,超过了50%。但放眼看下国内,似乎已经很少有这个年龄段还在坚持BIM的人员了。

 距离国家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已经整整10年,距离国家发布《关于推动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也已经6年。在这6-10年的发展时间里,我们理论上应该已经建设出一波BIM应用的梯队。但实际大部分企业和项目层面,似乎还是处于BIM人员年轻和紧缺、以及不知道该怎么用BIM的状态。干活儿的换了一波又一波年轻人,中年人都去了哪里。

 

如果BIM是个职业,它的工作场景是什么

 在讨论中年人去了哪里之前,我先尝试着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国外的做法、国内的一线现状,对BIM的职业工作场景进行画像。

 我试着按照职业发展路径把工作场景分为了五层(不一定正确)。

 第一层:

把BIM作为单项业务生产工具的人员,例如设计、深化设计、用BIM工具对施工组织进行表达等。


 第二层:

把BIM作为单项业务管理工具的人员,例如多专业的设计管理、多专业的深化设计协调、对多方的施工组织BIM成果进行工作统筹等。


 对于前两层,BIM主要是传统业务人员的生产工具。在这两个阶段时,BIM人员的职业发展既可以回归传统业务路线,也可以继续往信息化的方向走。传统专业的人也可以随时切换到BIM人员的第一层、第二层。


 第三层:

能把各项业务BIM相关工作串联在一起的人员,能够协调不同项目的BIM应用。


 这一层就是我们常说的项目BIM经理,或者企业BIM中心相关人员。

目前国内绝大部分BIM人员发展会局限在这一层,是国内大部分BIM人员的天花板,不管在项目层面还是企业BIM中心层面。

 一个优秀的第三层BIM人员的培养时间其实和项目总工、以及大部分业务口的负责人的培养时间差不多。(按照大部分国内BIM发展的路径来看:从熟练掌握一个工具来支撑一个专业的设计或深化设计,到用不同工具来协调不同专业的设计或深化设计管理,再到了解更多工具来辅助多项业务的BIM工作开展,这个周期真的走好其实很长,也不是很多人能坚持走下来的)。

 与这个阶段对标的大部分传统业务口的人员,这个时候横向发展的性价比已经不高(例如技术转商务或者生产),但竖向通道对传统业务人员还是开放的,例如走项目班子、项目经理的路线。

 对标BIM人员,此时的横向发展同样性价比不高,但竖向通道似乎已经堵住。很多BIM人员发现到了这一层,还要回过头来再走一遍其他业务口的第二、第三层才能在现有的环境下有更好的突破。

 于是瓶颈开始出现。这个瓶颈导致BIM应用一直局限在少数人、新毕业生的范围,信息技术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效益发展缓慢。


 第四层:

对标前文描绘的海外工程BIM/Digital Engineering Manager的工作画像:项目班子,用信息技术解决项目管理问题的人员。简而言之:站在项目经理的角度,用各类信息技术为项目经理解决项目管理难题。


 这个是非常难突破的瓶颈,突破这个瓶颈的是技术以外的方方面面。这个瓶颈也造成了一个无解的循环:因为BIM解决的问题有限,所以行业里很难有第四层的BIM岗位,于是大多数BIM人员无法坚持到第四层,因为第四层的BIM人员极少所以BIM解决的问题一直有限。


 第五层:

看个人决策了,可以是项目级企业级的多类角色。当一个建筑行业的从业人员能站在项目/企业管理的角度思考问题,他的横向通道和竖向通道其实都已经打通了。未来的发展其实就是看个人决策了。


 培养这样人才的时间不会比培养一个具备项目经理能力的人员周期短。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这一层的素质,就像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项目经理一样。

 

第三层的争议

 这五层人员构成了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金字塔结构。在这五层里,第一、二层的争议相对小些,也符合前文专家所说的BIM是工具的状态,目前行业已经有相对完善的配套政策、资源来支撑这两层人员的普及,未来的趋势肯定也是所有人生产工具的升级。

 争议主要在第三层:信息技术该不该成为一个专业领域,我们需不需要专人来做信息技术的管理;还是说当所有人掌握BIM工具后,我们的管理者也能自发地对不同信息技术进行协同并按照信息化要求来进行项目管理?

管理者诉求很难自发的实现

我的意见是在一定阶段或者是很长一个阶段,需要信息技术的专业管理岗,理由如下:

 1、在形成自发管理状态前(可能永远达不到这个理想状态),第三层的工作是需要有人做的。

2、如果没有专人,谁来做第三层的工作:设计?技术?项目经理?这个回到了前文的摩尔定律与指数式增长:新理论、新技术、新系统、新工艺、新评价体系……设计、技术、项目经理光是本职工作内所需要掌握新知识、新协调工作就已远超其现有的精力。

3、同样回到摩尔定律与指数式增长:BIM及相关信息技术也已膨胀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每个阶段、每个专业、每个业务都涉及到无数不同的软件、硬件、设备、系统、技术。如何在这个与现实建设过程平行的数字世界将不同信息技术协同与融合应用,从解决项目问题层面到宏观产业升级层面,我们行业确实需要一个新的业务分支来做对应的支撑了。

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确实只是传统建造过程的赋能手段,但是它所涉及的阶段、产业、人员、工具、技术实在庞大,相互之间又无法作为孤岛存在,所以信息技术的赋能需要集成,这个集成谁来做?设计师来做?总工来做?项目经理来做?


第三层人员的下一步怎么走?

其实和所有传统业务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样,第一、二层的人员职业发展可进可退,因为BIM这时只是传统业务的生产工具。在这两个阶段时,BIM人员的职业发展即可以回归传统业务路线,也可以继续往信息化的方向走。

 目前我们国内大部分的政府配套职业政策以培养第一、二层人员为主,例如人社部对“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能力定义、配套的行业培训、技能取证(以协会的软件操作技能取证为主),以及多个省市把BIM职称归到设计专业等。

 但目前的行业现状要求一部分BIM人员在到第二层后,必须往第三层的专项工作方向发展。也就是:BIM应用和智能建造除了全体工程专业人员需要掌握对应的软硬件产品以外,还需要一批企业级、项目级、专业级的BIM(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这批专门信息技术人才(指信息技术集成和应用人员)应该是和设计、技术、成本、生产等平行,变成一个独立的业务分支,具有同样的横向与纵向发展路径。

 但目前行业的职业通道、专业职称、注册师制度缺乏这方面的考虑,导致第三层人员并没有太好的竖向通道,从业人员必须回到传统业务分支的职业发展通道,或者走软件公司、咨询企业的路。软件公司、咨询企业(企业的BIM中心、智能建造中心、数字公司也可以看做是企业内部的咨询公司)等都是建筑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行业分工不一样,更重要的是一线生产企业、项目自身的信息技术人员要有梯队性和可续持性。


 就像前文所述,不管是哪个业务口,到了第三层,横向发展的性价比均已不高。只有在竖向通道再往上走一层,站在更宏观管理的角度,对应的横向和竖向发展通道才能彻底打开。但目前这个通道对信息技术人员来说,大多数时候是关闭的。

这使得我们在推广BIM十多年后,行业还一直持续严重缺乏具备工程技术和管理能力的BIM(信息技术)人员,这也阻碍了所有从业人员学习掌握BIM及相关智能建造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BIM应用一直局限在少数人、新毕业生的范围,普及程度和应用效益发展缓慢。

 技术的发展往往是一个又一个轮回,从十二五“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国家层面第一次提到发展BIM技术,到十三五全面推动BIM及相关信息技术发展,再到十四五更加深化的智能建造/智慧建造。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道路上,如果基础层面的一些问题不解决(信息技术岗的职业问题只是其中之一),有可能我们在十年的智能建造发展中,又把十年BIM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又重新经历了一遍。

 

信息技术背后的逻辑

 大部分人都认为CAD是BIM技术的前身,而CAD技术的发展,则是大环境下整体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八十年代,随着个人电脑(PC)的出现,CAD技术迎来了突破。由于CAD所涉及行业的庞大性和对社会的影响性,其每次升级都是由相关技术的进步所驱动,包括底层图形引擎、计算机、操作系统、芯片、处理器、互联网,并带动了其他一系列配套产品、软硬件、设备、工艺等发展,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提升。

 每个专业领域的信息技术都不是一个独立的技术,其发展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进步:建筑业作为涉及产业链众多的国家支柱行业,其信息化的发展也能带动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共同前进,从而才能催生传统产业的高品质、新业态。

 这个逻辑最好的参照就是英国:在2011年发布了《政府建设战略》,推动“BIM强制令”,2016年发布了“数字建造英国”计划(Digital Built Britain),全面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英国的顶层设计,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前BRE(英国建筑研究院)的Paul Oakley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的一句话很有趣:英国推动BIM Level 2政策和“数字建造英国”计划的原因之一,还包括对抗美国科技公司崛起的潜在威胁(UK sees the rise of major American Technology companies as a possible threat and so are developing digital standards to drive the requirements for open data standards)。所以英国在各个行业推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方面通过标准制定和标准输出来稀释美国产品的方向把控权(我没找到特别合适的词,类似于英国的产业发展不能依赖于美国的产品发展,但不是说不能用美国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和技术的集成和应用,从而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并为新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新的业务场景出现提供基础,同时带动技术输出。(当然这个只是原因其中之一,更多还是英国本身的人口问题、建筑产业转型需求)

 伴随着英国一大批顶级顾问、工程团队的技术实践、体系化、和努力输出,ISO 19650在国际工程中开始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并逆袭出了像ASite,BIMToolKit等产品。

美国的困惑,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所以不管从微观的项目、企业层面,还是从宏观的行业层面,我们现在说的建筑行业信息技术工作,不仅仅只是研发工作,理论体系、标准、单技术应用、多技术集成、流程管理更新、应用场景建设、业务探索等等,都是建筑行业信息技术所应包含的工作。

 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通道来支撑这系列工作人才的建立,这一大批第三层到第五层的人才队伍是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关键基础。


结束

信息技术的发展永远没有尽头,但往往是一个又一个轮回:CAD的20年(从1982年商业CAD出现到2002年)是建筑业一轮基于当时的信息技术的全产业链转型升级;BIM的出现(2002年Autodesk白皮书)让建筑业换了一个名词综合更新的信息技术又往前进了一轮;现在主要国家提出的Digital Built/智能建造,仿佛是一个新的轮回开始。

历史是未来的一面镜子,我们在CAD/BIM时代(BIM时代还远没结束)的短板与痛点,很多都是基础性工作的缺失所累积的,如果不重视,他们可能会反复轮回。



深度的行业解读

JoyBiM,带你看一看这个世界


JoyBiM不只是“BIM”

JoyBiM只有原创干货




扫一扫

108311.jpg

0 回复

高级模式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