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admin 2019-4-25 12:18:43 39625

弘扬建筑文化 传播建设科技

Which One?

欢迎各位勇者光临~

但这里没有先知,没有矩阵,没有代码。

只有一本

这一本书并不能直接解决城市问题,

因为本书并不执着于“乌托邦”“反乌托邦”的构建,

但会它指引你找到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

建立起一个由价值、认知方法构成的

城市设计知识体系,

让你从城市空间构成特发展规律认识的独特视角,来思考如何解决当代城市问题。


一、 楔子

       “乌托邦”(Utopia)一词诞生于源于16的世纪的英国,  Utopia是将希腊文“没有(ou)”“地方(topos)”组合而成的,其字面意思是“不存在的地方”“现实中没有的地方”。

       发明“乌托邦”一词的是英国人文主义者托马斯摩尔,其著作《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简称即为《乌托邦》。该书通过游记的方式描绘了摩尔理想中的社会图景,“乌托邦”自此便被定义为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地方

托马斯摩尔与乌托邦城市

      对于“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地方”,文学和影视作品从没停止过描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描述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世外桃源,而由迪士尼所创造的一个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和谐共生的《疯狂动物城》,则勾勒了哺乳动物们的理想国度。

疯狂动画城的原画手稿

       “反乌托邦”(Dystopia)诞生于20世纪,dys是拉丁语词根,源于希腊语dus,意味坏的、反常的,其词义与“乌托邦”正好相反。在众多的反乌托邦文学中,扎米亚京的《我们》,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被公认为反乌托邦三部曲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反乌托邦”世界,并不是单纯地描绘一个丑恶腐朽的场景,而是对“乌托邦”定势中人们对永恒无限和极端秩序的理想世界的批判,从而达到回归人性的目的。就像《黑客帝国》中尼奥面对的问题,是选择蓝色药丸活在虚假的繁华之中,还是选择红色药丸面对真实的残酷。

To be or not to be?

二、  城市设计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在城市设计中“乌托邦”“反乌托邦”代表了两种角度,一种是“自上而下”,另外一种则是“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城市设计,它来源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一种预先式的设计方法,统治者或者规划师首先构建起一个他们心目中的“乌托邦”,也可以称为理想城市模式,再去将这张蓝图转化为实体的城市。

意大利的新帕尔马

      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方法,并没有一个总体蓝图作为依据,而是基于实际的地形或者发展需求逐渐由村落或者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是一种演替式的设计方法。意大利的锡耶纳就是一座典型的自然生长的有机城市,由三座村庄沿着山脊发展而来,其交汇处发展为公共活动的广场。

锡耶纳三个村庄沿山脊线生长

     “乌托邦”所代表的理想城市,其往往承载超过其城市本身的意义,它可能是一种宇宙模式的映射,也可能是治制度的体现,又或者是技术革命的产物。其形态往往体现出几何规律和统一秩序。“反乌托邦”所代表的自然城市,并不是意味着混乱,而是有机秩序的载体,是城市生活和文化发生场所的集合体,其尺度与形态往往是近人的。

统一秩序和有机秩序

三、   “乌托邦”定势下的理想城市模式

     从古典时代到工业时代,作为城市发展的理想模式的“乌托邦”是持续存在的,引用王一老师的著作中的话来说“城市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类不断以城市这一物质载体来反映人类定居理想的历史。也可以说,城市设计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乌托邦设计’的历史。”

      “乌托邦”“反乌托邦”“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城市设计方法,在此过程中是有时交替存在的,有时也可能是同时发生。古典时代的希腊城市“米利都城”其方格网状的严整秩序,圣地、公共建筑群和居住群均衡的布局,体现了古希腊哲学思想对理性的追求,以及强调平等的社会体系和民主政治,其选址于高地之上则是出于防御外敌的实际需求。

古希腊米利都城

       规则的几何图形,理性的总体布局,在新古典城市发展时期得到复兴,但在人文思潮的影响下,开始从人的视角出发,利用几何学透视学来塑造城市空间,同时更多的世俗建筑获得和同中世纪“上帝之城”中的教堂同样的地位,从而可以容纳更多的世俗活动,“乌托邦”“反乌托邦”在这一时期并存。

对空间中的人的尺度的研究

伯鲁乃列斯基对于西格诺利广场的透视研究

       “乌托邦”定势下的城市设计在工业革命时期和现代建筑运动时期达到了顶峰,“功能主义”的城市设计观大行其道,强调城市应该如机器般功能组织合理并可以高效运转,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将城市功能进行分区,并以在机动车道为基础构建城市,土地功能的划分则被严格控制。一些较为激进的理想城市模型,直接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对立起来异化为纯粹的机器。

赫伦:行走城市

美国波士顿中心改造

四、  结语

       如今现代城市的千城一面、城市中心区生活地带减小、“潮汐式”的交通、城市边界的无度扩张、“城中村”“城边村”的出现等城市问题,都是功能主义城市设计观下的“乌托邦”破碎的表现。那么现在是各位看官进行抉择的时候了,是选择蓝色(退出)活在功能主义的梦里逃避问题,还是选择红色(下翻)正视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Your Turn

The One


内容简介

      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涉及城市的历史与文化政治与政策经济与开发环境与行为等众多方面。当代城市构成要素城市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是城市设计研究内容纷繁庞杂的重要原因。

      本书在试图廓清城市设计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把城市设计置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脉络中,对制度文化观念对于城市形态建构的理想和模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重点结合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主义思想在战后重建、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中的大规模实践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和反思,考察当代城市设计的缘起,进而对城市设计基本理念研究对象思想方法核心策略进行梳理,建立一个由价值、认识方法三方面构成的城市设计知识体系。


Wang Yi


作者简介

王一

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担任建筑系副主任,建筑学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建筑学专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美生态城市设计联合实验室执行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等职。从1995年来一直从事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方面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理论、城市形态学、生态城市设计方法。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等书籍。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城市设计实践项目,获省部级设计奖项十余项。2006年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资助,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讲授当代中国城市研究与城市设计课程。2010年至201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讲学和研究工作。

Bullet Time

总要是给勇者些福利,

我们没有子弹时间,

但有阅读时间


精彩片段

      韦恩阿托(Wayne Attoe)和唐罗根(Donn Logan)在《美国城市建筑:城市设计中的触媒》一书中把当代城市设计的观念与实践划分为四个方面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t)的城市设计观、

系统主义(Systemic)的城市设计观、

形式主义(Formalist)的城市设计观、

人文主义(Humanist)的城市设计观

这一划分总体上体现了现代建筑运动以来城市设计的总体面貌。而系统主义、形式主义和人文主义,体现了当代城市设计关注城市整体性、尊重历史和营造人性化环境的初衷和基本价值观,分别指向有机城市、人文城市和人性城市的建构。

罗伯克里尔:居住区设计,荷兰海牙

系统主义的城市设计观:

     系统主义的城市设计观尊重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关注城市空间作为一个由复杂要素构成的、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化具有自身调适能力的系统特征,把城市形态和空间的各种构成要素,建筑、景观绿化、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等要素都被视为这一体系的一部分,互相融合渗透、有机统一,满足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总体要求。

左图为罗伯克里尔:城市构成要素构成方式的对比

右图为美国华盛顿:城市要素分离与空间分化

     系统主义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代表有“小组10”“丛簇”模式,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城市的半网络结构等。“丛簇”(Cluster)模式是“小组10”有关城市系统构成的重要概念。“丛簇”体现的是一种要素聚集的形态特征。如果用生物体的相关概念来比拟,“丛簇”的组织结构区别于单核细胞,是由多个结点呈网状连接。史密斯夫妇所作的“金巷”住区规划方案所体现了系统性城市设计特征。

丛簇城市的发展与蔓延

金巷与巴比坎

形式主义的城市设计观:

       形式主义的城市设计观的核心就是反对漠视城市历史文化,把城市建筑看作人类文化和历史的承载体,重新唤起对城市形态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感的关注。或者说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既应该满足居民现实的物质生活需求,又应该体现出城市发展过程中融入超越时空的历史文化属性。

迪朗的建筑类型分析

      建筑类型学(Typology关注对城市建筑历史形式的总结和归纳,把其作为城市形态和空间塑造的设计语汇,成为形式主义城市设计观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当代类型学把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城市,注重研究建筑之间的关系,即把城市当作元素集合的场所和新形式产生的根本,它认为处于不同层次上的物质空间要素,如建筑部件、房屋、城市空间等构成一条不间断的链条,它们的发展和产生新类型的规律是建筑自身的逻辑结果。

利昂克里尔:城市空间构成要素

       从类型学的城市建筑观,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发展出了他“类似城市”的思想。“类似城市”的主要观点包括:人对城市的总体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眼睛所能看到和手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而建立在对城市场所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记忆的基础上,这种认识是人类对城市的记忆和心智中形象的反映

   从结构主义的观点来看,人对城市的认识基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空间因素,即当下城市建筑形态(共时性)二是时间因素,即城市发展中的建筑类型(历时性)。罗西的“类似性”思想强调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他试图将顺序的时间叠合,通过人们的集体记忆来使历时性转化为共时性来表现。

阿尔多罗西:类似城市

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观:

      人文主义的城市设计观把空间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作为形态和环境塑造的出发点,所以“城市设计应该视使用者的需要而决定设计,而不是预定的概念”。城市设计的目标应该成为“催化”和 “滋养”,而不是企图去“指示”活生生的真实的城市生活的手段。当代城市设计不再一味追求大尺度的图形设计而代之以追求人性的尺度,创造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场所环境行为学的观点和方法,为城市设计观察人为环境与使用者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提供了支撑,成为人文主义城市设计观的重要基础。

凯文林奇和其著作《城市形态》

     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的理论成果揭示出人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才会有“我们造就的是房屋,房屋反过来造就我们自己”的说法。那么人是以何种方式对环境做出反应的?阿莫斯拉波波特认为:“人们是以他们获得的环境的意义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

    拉波波特认为空间环境的塑造有几个重点:第一是建成环境的意义;第二是意义的总体性,第三是环境认知中意象与观念的影响。这三个方面决定了人对环境的认识取决于各种构成要素的总体作用,空间环境的塑造不能离开人的心理感受和行为;同时,人对空间环境的感知和人在环境中的行为既受环境的影响,又受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城市空间环境设计时,必须对使用者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美国波士顿昆西广场

       拉波波特在《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The Meaning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中对环境的“意义”进行了界定和层次划分:

1  高层次的意义:有关宇宙论、世界观、哲学和信仰等方面;

2  中层次意义:有关身份、地位、权力等方面;

3  低层次意义:有关日常的、效用性的意义。

艾森曼:欧洲犹太人大屠杀纪念公园


悄悄地告诉你《城市设计概论》

还是同济大学的考研推荐用书哟~

(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再告诉你个秘密哈,

本书是《城市设计概论:价值、认识与方法》

的修订版,虽然书名中删减了

“价值、认知与方法”

但内容却有所有增加,

增加了一章“当代城市设计起源”

对当代城市设计源流进行更深入的描述和归纳。


这个二维码隐藏着个大秘密!

想了解更多教材的秘密,欢迎关注建工书院!


微信编辑 胡宝未

微信复审 杨    盼

微信终审 欧阳东

扫一扫

92895.jpg
随机推荐

最新主题

0 回复

高级模式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