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华·工坊 ▎第35期华·沙龙:解读House Vision大展,看未来住宅设计最前沿

华阳国际 2018-11-19 22:06:20 814


继《大咖说》呈现评委热论,组委会又推出《2018华工坊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专场沙龙


以居住领域热点为切入点,华阳国际多位一线设计总监将结合多年实战经验展开分享,从已知,见未知,多维度激发参赛者思考


我们希望华工坊不仅只是一次国际竞赛,更是不断激发建筑圈设计交流的推动者。



专题沙龙第一场,聚焦刚刚落幕于北京鸟巢的CHINA HOUSE VISION探索家未来生活大展


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发起,以「NEW GRAVITY」为主题,大展从今日中国生存环境要素出发,回归到对人最基本的生活单位“家”的思考。


联合10位中外知名建筑师及其团队,与10家企业共同打造理想中的“未来之家”,展出10座1:1大小可亲身体验的展馆。



本次两位分享嘉宾分别是集团创作中心设计总监的马奕鸣先生与EPC事业部副总经理郑攀登先生。


前者带来《MIN&MAX 居住空间的尺度》,基于香港十多年住宅设计经验,分享House Vision案例与竞赛构想。


后者作为十全十美建筑产品研发项目负责人,以《模糊的边界》为主题,解析三个日本设计作品,并对高品质极小空间居住产品再思考。

 

以下部分文字摘自两位分享。

 


在住宅设计中,我们常常提到模数的概念,但今天我不从模数讲起,而从人体尺度开始,因为所有建筑的基本尺度都是以人体尺度来定义。


对人体尺度,柯布西耶的模数理论早有研究,大家在学生时代也都已接触过。但到了现在实际的设计中,人体尺度却常常被忽略,建筑师习以为常以户型库中的固定模数为基准开始做设计,比如常见的3.3mx4.5m,这真的有道理吗?


对于未来居住,合适的基本居住尺度是什么?我想请大家从3.3mx4.5m开始,和我一起反思。



MIN / 最小尺度 


从HOUSE VISION 展览中,我们可看到不同先锋设计师对于未来城市青年基本居住尺度的探索。


由OPEN事务所设计的《火星生活舱》认为,人在极限环境下所需要的尺度即合适的基本居住尺度,设计师设置2.4m*2.4m*2m的舱体,满足了洗浴与睡眠等一人生活所需基本功能。



近几年,对极小空间中人是否还有居住尊严这一问题,业界讨论不断。而火星生活舱以有趣的方式给出了它的答案。



设计的出发点虽是荒芜的火星,但当设计师尝试把火星生活舱放置于美丽的瓦尔登湖,人的生活尺度早已不局限于小小舱内,失去尊严一说仿佛已无需多言。


设计师青山周平作品《新家族的家:400个盒子的社区城市》以1.8m*2.4 m*2.4m的可移动盒子为人合适的基本居住尺度。


盒子为模块化定制产品,以睡眠空间为中心轴,其他功能模块皆可根据住户需求定制外挂,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了个性化。


由长谷川豪设计的无印良品员工宿舍,以2m*2m*4m为居住基本单元,满足一人的睡觉、阅读与更衣功能,同时此基本单元可无限组合成聚落、社区。


如果大展带来的还仅是实验性思考,已落地的香港豪宅中的居住尺度设计,或许能带来逆向维度的思考。


MAX / 最大尺度?

我们常说香港寸土寸金,寸土与寸金是否有一种必然联系?


香港铜锣湾旁的柏傲山,一边靠山,一边近维多利亚港。按20万/来算,这一户大概4000 -5000万,算得上是豪宅。


而它的卧室面积并不大,最小保姆房是面宽2.2m、进深2.6m的空间,只能基本满足一个人的生活需求。你会觉得住在这不体面吗?


所以,豪宅所推崇的,不是住宅面积的扩张,而是居住环境与配套资源的享受。也就是说,居住尊严与居住空间其实并没有必然联系,是个伪命题。



尺度与构想

这次我们的竞赛题,是为未来青年设计一个家,设计前我们要明确的是,什么是你认为的合适的基本居住尺度?


在我看来,这个并不是恒定不变,当一个人的居住尺度,与他的经济条件和个人需求相适应时,就是合适的居住尺度。

 


在这里,也给大家抛个砖,这是我刚毕业在香港的住处,这个空间可以放床、衣柜等家具,完全可以满足当时的需求。

 


今天我充当的不是解题人,仅仅把我所看所想分享给大家,期待看到你们的答案。



建筑发挥庇护功能时,便有了空间边界。当人与家具、空间发生联系时,各种边界也由此而生。从HOUSE VISION大展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居住边界模糊化的趋势。



 边界的模糊 

青山周平打造新家族的家,突破建筑与家具的边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是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长谷川豪的无印良品员工宿舍,以立体的方式探讨在共享居住条件下,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边界如何界定。既保证个人隐私,又尝试唤醒日益淡漠的邻里关系



日本设计中心把建筑内各功能区的边界去掉,以“零边界”探索新住宅格局,为家提供更多可能。 


不难看出三个案例之间的共性:通过清晰透彻的研究,实现了空间流动、功能复合、小空间大功能。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用户的公共空间与隐私空间、不同居住功能、以及家具功能的边界都呈现模糊化状态



 居住设计反思 


三个日本作品背后的设计方法也具有共性: 以精准用户研究为基础,梳理用户需求、家具部品、建筑空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复合居住功能及外延部分功能空间,最终提升空间利用率。


这与我们在十全十美系列产品中的研究方法相类似。


1/定位人群

人是研究的核心,居住者的差异带来的是需求差异,设计师首先需要做好居住者的肖像描绘。关注用户痛点,重视用户提出的每个“烦恼”,并深层次挖掘用户感受、潜在需求,探索新的生活方式。



2/功能需求

梳理出功能需求并对功能排序,优先满足需求率高的功能,对功能需求做取舍,同时考虑部分功能外延。


3/空间效率

从空间、时间维度梳理,复合利用功能空间,合理规划空间尺度、家具尺度以及动线组织,提高空间效率。



4/收纳规划

市场上大部分户型都缺乏对用户需求的研究,在户型设计完成之后才会考虑内装设计,对家具布置、物品收纳的关注往往滞后。这对于一个居住产品而言,将很难实现较高用户满意度及产品完成度。


未来应充分考虑用户未来家庭状况和收纳需求,在平面设计中预留合适位置与空间,并与精装进行完美结合,最后打造集高颜值、多功能、人性化为一体的产品。


“十全十美”,建筑也可以像产品一样定制


作为家的设计者,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两点体会:


家,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是有温度的生活空间,承载了人们对未来、对幸福的憧憬,是一切美好生活的源头。


设计,是为人和生活服务的,以家为切入点,基于城市、环境及家庭结构等变化进行思考,探索适合未来的居住形式。



沙龙现场,两位总监作为本次竞赛任务书背后的智囊团,也对竞赛的疑问做出解答与启示,我们也一并整理在此。




Q:这次竞赛是以落地性或以概念性为主?


A:以概念性为主。我们强调竞赛应回归建筑的本质,用设计解决问题,用朴素而不是炫技、拜金的方式去解决建筑本身应该实现的东西,这也是近期和各位评委交流中他们提倡的。


同时我们期待看到参赛者突破想象力的创意,期待看到一些先锋性的建筑在未来成为标杆。


Q: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喜欢宅,对此建筑师是否有必要设计共享空间?


A:人是社交动物。当下人与手机的关系比人之间更亲密,无论是青山周平还是长谷川豪,他们作品的本质都在尝试解决这种问题,为人们建立对话的空间


Q:任务书中,对于标准层平面使用率规定是大于70%,这个70%是指居住的面积,还是包括居住和共享空间的面积?如果包含的话,青山周平的项目是不是100%使用率?


A:青山周平的“新家族的家”是一个实验性项目,跟这种项目对标比较难。但是,如果你有好的概念,70%这个标准是可以做适度突破。

 



往期《华工坊 大咖说》:

华工坊 大咖说 让创想造进现实:“创想青年家”背后的三种力量和一份期盼

华工坊 大咖说 余英:用一生所学,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更多竞赛资讯:

华工坊 三大国际建筑院长 最真实建造 最前沿探索,这场全球设计大赛为你启动

2018 CDesign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mpetition

华工坊 方案只能活在纸上?我们许你真实建造未来




更多了解

www.capol.cn


商务合作

0755-82712898


持续招聘中

szhr@capol.cn

capol.zhiye.com



扫一扫

68671.jpg

0 回复

高级模式
游客
返回顶部